1949年1月,遼沈、淮海、平津三大戰役勝利結束,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被消滅,國民黨反動勢力如喪家之犬,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一片混亂,搖搖欲墜。全國處于革命勝利前夜。中國共產黨一面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,一面加緊作渡江的準備。剛剛由中原野戰軍改編的第二野戰軍挺進長江北岸,掃清沿途殘敵,3月初,二野領導機關進駐舒城,舒城成為解放軍渡江的屯兵場地和前沿陣地之一。
3月18日,舒城民主縣政府成立支前指揮部??h長楊震任指揮,縣委書記野坪任政委,俞夢平為副指揮,何杰之為副政委,并設立6股1室。同時,區、鄉、村也成立支前指揮部,縣指揮部沿公路設兵站,保證渡江大軍的軍需物資供應,保證交通暢通。24日,成立舒城縣隨軍民伕團。董樹德任團長,王訓清任政委。
為保證渡江指揮工作順利開展,縣委機關臨時遷到東沙埂??h委、縣政府大張旗地開展宣傳動員工作,召開鄉、村大會,開展文娛活動,辦墻報宣傳欄,創辦《支前通訊》刊物,形成全縣上下齊動員、千方百計忙支前的熱烈氛圍,支前工作成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。群眾紛紛表示:“要人給人,要糧給糧,要錢給錢”“解放軍打到哪里,我們就支援到哪里”。
群眾爭先恐后踴躍報名參加支前工作,出現許多動人場面。有3個老年人為了能參加民工隊,剃光胡須;一位青年為了當上民工,推遲婚期;那些母送子、妻送夫、姑娘送情郎、兄弟爭著當民工、上前線的感人事例更是難以計數。到3月31日止,全縣有4300多人報名參加長期民伕團。
前進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。國民黨反動勢力并不甘心于自己的失敗,他們仍然在徹底滅亡前作垂死掙扎。他們大肆造謠,說國民黨有巡江兵船,共產黨沒有船,用民工去填江鋪路給部隊通過等。盡管這些謠言缺乏最起碼的常識,但是一些剛解放的新區群眾覺悟參差不齊,謠言的破壞作用仍相當大,在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乃至一小部分民工中產生波動。經過做細致的查謠辟謠和耐心的說服工作,人心很快穩定,廣大群眾和民工的熱情重新鼓起。
4月20日,舒城隨軍民伕團奉命出發,隨二野三兵團十一軍行動,作渡江準備。渡江后,隨軍轉戰皖南、蘇、浙、贛等省。支前中,我縣民工不怕苦,不怕累,不怕死,出色地完成了任務。很多民工機智勇敢,立下戰功。民工第三營的3個炊事員曾以3條扁擔俘敵1個排,繳馬步槍40支,機槍2挺;民工第一營二連23個民工以3支步槍、6發子彈,俘敵100余人,繳長短槍70余支、沖鋒槍5支、輕重機槍各1挺、擲彈筒2具。民工一營三連的一位班長大喝一聲俘敵10余人繳輕機槍1挺、步槍10余支。民工二營繳獲了敵1個營武裝,俘敵1名副師長。5月,舒城民伕團勝利完成了任務返鄉。
除了長期民伕外,舒城縣還組織了短期民伕隊,支隊長楊春華,政委張玉存,負責舒城至安慶沿線的軍需轉運工作。區成立民工大隊。全縣短期民伕占全縣勞動力的10%。
舒城人民除了在人力上全力支援渡江,在物資上也給予全力支援??h支前指揮部發出“一切服從前線需要”的號召,支前的物資有糧、油、鹽、柴、草、鞋、襪、布匹、雨傘、斗笠以及豬、鵝、鴨、雞、蔬菜等。還派人保護橋梁、要道,及時搶修道路。全縣出現許多踴躍支前的感人場面。城關區動員民工千余人,24小時搶修橋梁,修公路;組織城區木匠駐馬家河口,為渡河解放軍架浮橋;組織鐵匠趕做馬蹄鐵,從而保證了南下大軍順利通過。此外,還上交支前物資:食油200擔,大米5萬余斤,食鹽千余斤,紙傘2000把。張母橋區積極籌建支援大軍渡江物資,以甲為單位,每甲抽民工1人,每個民工支援包袱、雨傘、鞋襪等各1件。僅五顯村就出民工擔架40人,柴草1.5萬斤,糧食3.2萬斤;參加修橋補路的民工100余人。據不完全統計,在兩個多月時間里,全縣支援糧食878萬斤,款5萬余元,柴草965.36萬斤,食油4.5萬余斤,食鹽5萬斤,斗笠1千頂,雨傘2800把,大洋布500匹,軍鞋1.55萬雙,出動長期民工4500名,短期民工完成91萬多個工作日。絕大部分超額完成了上級分配的支前任務,受到上級的好評。
舒城縣委縣政府在領導支前運動中,注重政策的落實和檢査。對支援渡江的人力和物資、農民負擔是否公平合理、民工是不是自愿出工等均作調查了解,發現問題及時糾正??h委還組織優待委員會,優待烈屬、軍屬、工屬,組織勞力為他們搞好代耕,使民工外出安心,保證了支援渡江工作的順利開展。